•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红色联盟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红色联盟公众号
  • 客服电话
    3480920397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1-64051516

    电子邮件

    service@shadt.com
  • APP下载

    红色联盟官方APP

    扫描下载获取本地最新新闻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红色联盟微信公众号

在上海,这里的泡沫塑料竟会回婆家,居民感动不已

摘要:垃圾分类一周年丨可回收物找到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好出路,促进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价值认同。

1千克收购价连0.5元都不到的泡沫塑料,却能脱胎换骨,蜕变为小区附近口袋公园的创意雕塑。

在上海,类似这样用变废为宝促进居民认同垃圾分类价值的故事,正不断上演。

这些居民身边的小惊喜、小确幸,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汇聚成激发全城垃圾分类热情的正能量。

一分钟见证可回收物变废为宝:

小区:手机下单,泡沫塑料上门收

上午10时,看了一眼挂历,确认是周二,家住宝铭浦秀苑的陆玉敏开始清理阳台,将家中积累了半个月的塑料瓶、纸盒和泡沫塑料用绳子捆扎起来。

打包完毕后,她打开手机里的青山回收,点击自己要投放的可回收物种类图标,选定上门时间,便迫不及待地走下楼梯等候。

不到5分钟,小区回收员梁爽驾驶着电动回收车赶到,将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逐一分类拍照、称重。之后,他扫描了陆阿姨出示的收款码,将1.5元打到对方账户。

正好要去菜场,这点钱买把葱足够了。陆玉敏不禁感慨起垃圾分类的好处。

去年12月前,小区还没有定期的可回收物上门收集服务,打电话给铃铛军,家中一两周的存货对方嫌太少,不肯来;就算存量达到了上门要求,价格也是对方说了算,压得很低。这么折腾,还不如直接往干垃圾桶里一扔。

然而,可回收物中有不少是体积大、重量轻的抛货,很占地方,一旦可回收物的回收链条断裂,都涌入干垃圾桶,小区的干垃圾桶资源就会吃紧,产生垃圾外溢、影响环境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对此,梁爽最有发言权:去年年底,这个回收点一周平均收到一两百千克可回收物,现在增加到五六百千克。如果这些可回收物都扔进垃圾桶,最后一把火烧掉,既是浪费资源,也给现有紧平衡的垃圾处置能力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因为是上门回收,对可回收物的品相有一定要求,所以绝大多数居民都会主动分类、清理、打包可回收物。梁爽说,这些事已成为居民的自觉,自己从来没提过要求,他们就把塑料瓶里的水倒掉、拍扁,把纸板箱上的胶带撕掉、叠起来,还有衣服,都是洗净晒干才拿出来的。

这种良好的分类习惯,对双方都有好处。梁爽说,源头收到的可回收物分类好、品质好,自己就不需要花大量时间二次分拣,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拓展回收点位和上门服务上去,最终得益的还是居民自己。

中转站:冷压浓缩,长途运输不亏本

截至目前,像宝铭浦秀苑这样设在小区内的定时回收点,在浦锦街道有70多个,日均回收的可回收物合计超过28吨。

但如果没有充沛的中转和处置能力,源头可回收物网点建设再完善,也将面临大量可回收物无法消化的窘迫。

中午12时,梁爽的电动车满载而归,他的终点是4公里外的两网融合垃圾中转站。

正是去年年底,这座可回收物收运、存储设计能力120吨/日的大胃王的诞生,才让众多小区定时回收点的落地有了底气。

中转站运营方上海鼎诚环卫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俊介绍,在这个中转站,科技设备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转站厂房内,配置了专业的分选、打包以及压缩设备,能对泡沫、纸箱、易拉罐等进行有效压缩、打包,减少了废弃物的体积,节约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处置效率。

比如泡沫塑料,1千克连0.5元都未必卖得掉,加之密度小、体积大,一辆黄鱼车装满也赚不到多少,所以就连铃铛军都看不上;对正规收运公司而言,收运一车泡沫塑料,更是倒贴人工、油费的亏本买卖。

在中转站内,泡沫塑料却变得宝贝起来。各类泡沫塑料被扫入粉碎机,成为雪球般的颗粒,然后吹至冷压机内,伴随着响亮的砰砰声,泡沫塑料被浓缩成高密度的长方体。

与刚进入流水线时相比,冷压后的泡沫塑料密度是其40倍,如此一来,长途运输的性价比也提高了几十倍。

泡沫塑料最大的成本是物流成本,下游处置企业都在长三角其他城镇,来回一次没有少于100公里的,所以出一次车要尽可能多带货。马俊表示,高密度的泡沫塑料价值至少可以翻两番。

在下游的处置企业内,它们还将进一步华丽蜕变,加工成聚苯乙烯等颗粒。这些颗粒经过加工和组装,就能变成各种精美的画框、相框、镜框,以及五花八门的大理石和实木装饰线条,看不出一丝泡沫塑料的痕迹。

不仅能变成宝贝,泡沫塑料的蜕变还有很重要的环保价值。

有末端企业曾算过一笔账,假设一年可回收利用泡沫塑料5万吨,转变成120万箱装饰框线,通过表面覆膜呈现出实木质感,代替实木作为原材料的产品,那么一年就能避免近200万棵树木被砍伐。

公园:城市家具,建价值认同闭环

泡沫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只有找到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循环利用方向,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促进全社会认同垃圾分类的价值,进而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有效途径。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一些可回收物的末端处置项目难以落户上海,浦锦街道正在探索另一种环境友好、附加值高,同时还能激励居民分类的可回收物闭环。

大黄蜂、海绵宝宝、公牛、老鹰、绵羊……浦锦街道两网融合垃圾中转站内,各种大型的城市家具栩栩如生,抓人眼球。

走近一看,才发现它们都是用垃圾做的:海绵宝宝用了290个矿泉水瓶、骏马用了673个汽车零部件,就连浦锦街道宣传垃圾分类的形象大使河狸,也用了100多千克废轮胎。

家门口的激励,最振奋人心。正用废钢筋搭建母牛的中转站艺术总监刘景强说,如果居民发现自己家里的废弃物变成了周边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家具,这就形成了一个短途的垃圾分类闭环,更构建了一个价值认同闭环,其对居民的精神鼓励,远大于几角几分钱的买卖。

从今年4月起,已有100多组城市家具在该中转站诞生,许多闵行区的街镇都慕名而来,希望能帮他们定制一批,放在街道、社区的绿地、花园或当地的口袋公园里。

下午13时30分,吃完午饭的陆玉敏和老伴到附近新建的花好月圆公园散步,两年前,这里曾是她出嫁后住了30年的郁宋村八组。

回婆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公园里同名雕塑的核心部分月兔,就是用他们小区扔出来的泡沫塑料做的,而钢筋和枯枝搭建的月亮、自行车齿轮做的月季,也取材自浦锦街道的社区。

怎么做得这么好看?以后再做的话,你们直接找我们,不要钱,都捐出来。抚摸着月兔,陆玉敏有些感动,更多了坚持垃圾分类的信心。

家门口的垃圾分类激励,未来还有更多想象空间。

根据今年发布的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体系促进资源利用的实施意见,上海将继续完善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完成1.5万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的标准化建设和提升工作,保障可回收物的出路。

提升的过程中,希望完善的不只是中转功能。浦锦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汪志晔表示,浦锦街道今年下半年将打造一个可回收物的分类兑换体系,设想让居民通过垃圾分类兑换生活物品或服务,也可以集体兑换一批街道自己创作的城市家具,美化身边的环境。

 


沪ICP备12033006号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县电视台红色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市县电视台红色联盟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