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红色联盟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红色联盟公众号
  • 客服电话
    3480920397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1-64051516

    电子邮件

    service@shadt.com
  • APP下载

    红色联盟官方APP

    扫描下载获取本地最新新闻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红色联盟微信公众号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们能做些什么?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是在每年的6月17日,设定于1994年12月19日,到2020年是第26个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为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让我们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荒漠化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有关荒漠化的知识,为保护地球母亲做些什么......


微信图片_202006171615411.jpg


1.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土地荒漠化成因可分为两类,即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其中关于自然成因的沙漠化机制,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特别是中纬度地区的气候正朝暖、干的方向发展,使大的生态背景有利于沙漠化的发生;二是存在一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土壤沙粒含量高及疏松易于移动等,特别是强劲频繁的起沙风为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沙漠化现象在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发展尤为迅速。目前对沙漠化的人为成因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那就是由于人口压力的持续增长和滥垦、滥牧、滥樵等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植被破坏、沙漠化迅速发展。


微信图片_202006171615412.jpg


2.土地荒漠化对我们人类生存造成哪些影响?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是破坏土地资源,使可供农牧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植物量减少,土地载畜力下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降低。荒漠化已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牧业和人民生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3.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现代技术有哪些?

面对逐渐猖狂的沙尘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必须保护地球环境。大力植树造林,绿化沙漠。为了对抗荒漠化,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主要有以下6种:

(1)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带飞机播种造林技术;

(2)设置沙障固沙造林技术 ;

(3)窄林带小网格式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

(4)钻孔深栽造林技术;

(5)乔灌草结合固沙技术;

(6)固沙植物物种选育技术。


微信图片_202006171615413.jpg


4.为什么土地荒漠化问题如此难解决?

自然因素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只是产生荒漠化的必要因素。近100年内,自然条件的变化很小,不足以造成大的环境改变。因此在同期内人口压力的激增和大量破坏环境的经济活动,才是造成大面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人类不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沙漠化问题必将持续。


5.有什么物探技术可以探寻到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匮乏是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常用的物探找水方法有3个:

(1)对称四极测深法:这是直流电阻率法勘探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寻找相对低阻异常来寻找水源。

(2)瞬变电磁法:利用接地电极或不接地回线来将脉冲式一次电磁场发送到地下,并通过接地电极或线圈来对地下涡流所产生的二次电磁场的时间与空间的分布进行有效的观测。

(3)地质雷达法:利用地面发射天线来将电磁波发送到地下,再通过地下目标体的反射使地面的接收天线接收振幅的特性与电磁波的时频情况,然后再对这两者进行分析,评价地质体的展布性质与形态。当前,地质雷达探测在探测的深度上能够达到100m,这样的功能势必将成为水文地质勘查中最为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


微信图片_202006171615414.jpg


6.沙尘暴天气是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吗?

中国科学院的沙尘暴研究专家钱正安教授经多年研究后指出,土地荒漠化只是沙尘暴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真正让沙尘天气增多或减弱的决定因素是大气环流的变化。从20世纪50一70年代,蒙古国地区春季多低气压活动,它后面的冷空气常沿着西北或北路路径入侵我国西北地区,多强风,所以多沙尘暴;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大气环境变化,加上全球增温的影响,春季蒙古国地区高气压活动,因而西北及北路冷空气活动减弱,少强风,故而沙尘暴减少。土地荒漠化虽不是引发沙尘暴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风、沙与大气环流三者共同塑造了沙尘暴,它既非地球所独有,亦非当代所仅存。



来源:科普中国

黄骅融媒体

微信图片_202003241023402.jpg

微信图片_20200427182508.jpg


沪ICP备12033006号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县电视台红色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市县电视台红色联盟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