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4051516
红色联盟官方APP
扫描下载获取本地最新新闻
扫描二维码
关注红色联盟微信公众号
摘要:纪录片《大上海》全景式回眸上海发展历程。 ![]() 为什么上海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为什么这座城市既有浪漫精致的生活气息,又有制造大飞机、极地破冰船的深厚工业底蕴?为什么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与中国的文化精髓在这里完美融合? 这些关于大上海的提问,都能在一部纪录片中找到答案。去年9月,上海纪录片一号工程《大上海》在东方卫视首播,取得同时段全国节目第五名、专题类节目第二名的收视佳绩,全国收看累计到达人数超过4000万。如今,大半年过去了,上网后的纪录片依旧热度不减。文史学者吴基民评价: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纪录片,是写上海历史的经典之作。 循着红色足迹,讲述红色基因 上海之大,在于它的内涵非常丰富。纪录片《大上海》总导演徐冠群解读道,之所以说‘大上海’,因为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它是党的诞生地,有很多红色旧址;它位于东西交汇处,既有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更被江南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型塑。在他看来,纪录片《大上海》是一次对大上海的全新解读,它把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放置于江南文化的大背景中重新理解。 纪录片分为《上海的开埠》《中国工业的发轫》《东西汇流》《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争》《人民的上海》《艰难起飞》《创新品质》8集,在每集50分钟的体量中,全景式回溯了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澎湃篇章。主创团队历时三年,跨越国内20多个城市与世界9个国家,收集各类线索上万条,找到众多遗落在国外的关于上海的一手档案资料。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徐冠群说,在走访上海各处红色文化地标后,才真正理解了上海为什么能成为红色革命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很早就在上海传播,《共产党宣言》在上海的弄堂里出版,中国共产党在这座城市的民居里诞生,一大批中共早期领导人,都在上海留下过足迹。循着这些红色的足迹,纪录片《大上海》将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娓娓道来。 上海值得被不断诉说 有血有肉,有细节、有人物,这是《大上海》感动观众之所在。从中国共产党在石库门里诞生,到艰苦卓绝的两次淞沪抗战;从上海人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建设新上海,到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从第一支小飞乐股票的诞生,到浦东开发开放开启崭新的篇章;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纪录片完整地呈现了这座城市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上海怎样走到今天,何以成为中国连通世界的海,何以成为奔向未来的海,纪录片道明了上海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对上海城市精神和价值的影响。正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所言:上海是一座值得不断被解释和诉说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大上海》在语言叙事上也用了不少创新表达。制作组邀请中国知名沙画师高洁原创作画,将《新青年》杂志创刊等场景和故事以沙画形式呈现,为观众带来全新观赏体验。 结束《大上海》拍摄后,徐冠群又投身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第二季的制作。这部纪录片聚焦人物,讲述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中的很多人,如瞿秋白等,都在上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上海这座城市,是一座光荣的城市。 |